学院简介
版权所有:js555888金沙(中国)有限公司-搜狗百科办学始于1948年,时称机械系,是学校办学最早的教学单位之一,2015年更名为js555888金沙。
学院现有教师156人,学生2258人,其中本科生1583人,硕士研究生580人,博士研究生95人。
学院拥有“机械工程”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,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。机械工程学科第四轮学科评估成绩为B(20%-30%),位居辽宁省属高校第一,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继续保持优势。2024年学科入选辽宁省双一流优势特色学科。
学院现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、机械工程、机械电子工程、智能制造工程等4个本科专业,其中有国家“双万计划”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、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、工程教育认证专业1个;辽宁省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2个、辽宁省首批优势特色专业1个、辽宁省首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课程体系国际化试点专业1个。
学院拥有“工程装备”全国第二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、“数控机床主轴系统”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、“机械设计与制造系列课程”国家级教学团队和“流体力学与液压传动”教育部课程团队等4个国家级团队,7个省级团队。有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,中国工程院院士有效候选人1人,教育部机械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人,国家特聘专家2人,国家“百千万人才工程”入选者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,国家级青年人才1人,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,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1人,教育部“课程思政”教学名师5人,全国模范教师1人,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4人等国家级各类高层次人才;辽宁省领军型优秀专家1人,辽宁省高校攀登学者1人,辽宁省特聘教授2人,辽宁省机械类专业教指委委员1人,入选辽宁省“百千万人才工程”百人层次6人,辽宁省教学名师6人,入选辽宁省“兴辽英才”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0人,辽宁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3人,中国机械行业卓越工程师联盟“智能制造”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人等。
学院建成了科学研究(“高档石材数控加工装备与技术”国家(地方)联合工程实验室为代表)、国际合作(教育部“现代建筑工程装备与技术”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、科技部“现代建筑工程装备与技术”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为代表)双驱动的学科平台,拥有2个原国家建设部重点实验室、2个辽宁省重点实验室、2个辽宁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、1个辽宁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1个辽宁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等国家、省部级学科教学科研平台15个。
学院固本求变,注重交叉,在高端装备核心基础部件、智能建造工程装备、智能制造装备与技术、新能源技术等方向持续发力,形成优势和特色。近年来,学院承担国家及省部级项目500余项,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(课题)3项,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重点项目(课题)、面上项目等国家级重大项目30余项。发表学术论文、出版专著1340余篇(部),牵头主编国家标准2项,行业标准2项,参编国家/行业标准50多项。牵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、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、中国专利优秀奖、中国专利金奖、国家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、中国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(机床类)金奖、辽宁省技术发明一、二等奖、辽宁省科技进步一、二等奖等国家及省部级科研教研奖励40余项,获发明专利近50项。科研成果取得了重大技术创新,解决了多项“卡脖子”难题,助力辽宁新时代“六地”建设。
学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,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学院党委被授予“辽宁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”荣誉称号,学院入选辽宁省高校“三全育人”综合改革示范学院,教师党支部被授予首批“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”。牵头建设了辽宁省“智能制造装备基础”虚拟教研室和辽宁省“现代工程装备”产业学院,教学成果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、辽宁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等省部级教学奖13项,建设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、辽宁省一流本科课程28门,辽宁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门,形成了“厚基础、强实践、重创新”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。近年来,学院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,有200多支队伍、700余人次获得省级及以上奖项, 40多个学生集体获得全国高校“活力团支部”最具贡献度TOP100、沈阳市先进团支部等荣誉称号。80余名学生获得辽宁省优秀大学生党员、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毕业生等荣誉称号。(建议与上段合并)
学院与美国密西根大学、罗马尼亚特来西瓦尼亚大学等建立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,与德国、新西兰、罗马尼亚、西班牙等4国12个高校、企业成立了“一带一路”校企国际联盟;学院立足东北老工业基地,与中联重科、沈鼓集团、大连华锐重工、中国建筑总公司、徐工集团、沈阳机床集团、北京建筑机械化研究院、沈阳三洋重工、抚顺永茂、河南天立、北京正和、广州达丰等企业建立了密切的产学研用合作模式,社会经济效益显著。
(更新至2025年9月)